在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发展被等同于农业发展,整个乡村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江津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把政策、资源等持续向乡村倾斜,充分发挥乡村的主动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全新的城乡关系。全面深化脱贫攻坚,加快增收致富步伐。目前,虽然江津已没有整村的贫困村,但还有4500余名贫困人口。对此,我们不仅要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还要建立长效的扶贫巩固机制,实现可持续地真正脱贫,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要素相互对等流动。振兴乡村必须引入城市资本资源,既要积极多方向外引资,又要着力向内挖掘潜力,做好资源整合,集中力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同时,要防止城市资产、资本侵害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城乡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的江津来说,要加强政策引领,实现城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资本化,通过促进要素自由高效地流动,释放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农业必须逐步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江津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加快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靠拢,实现“接二连三”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们将着力推进水电路讯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工程,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江津还有6700户农村危房,三年内必须全部“消灭”D级危房,其次,农村公路要实现“组组通”。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我们将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农村改厕改厨等工作,深入实施农村河道养殖污染和水环境治理工程,让美丽的田园风光永驻。同时,着力引导党员干部带头摒弃生活陋习、养成文明习惯、提升文明素质,释放农村文明之美。加强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利用,延长乡村文化产业链。江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可以将长寿文化、爱情文化等与乡村旅游、富硒特色产业等相结合,着力推进文农旅融合发展,花大力气做深做强整个产业链条,不断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激发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选配好农村致富带头人,积极支持农民创新创造,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形成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首先要衷心拥护习近平同志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责任、全面增强本领、扎实改进作风”的要求,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知行合一,推动十九大的决策部署在荣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四个扎实”重要指示为基本遵循。立足新时代,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揽,锲而不舍、与时俱进地把贯彻落实工作引向深入,荣昌区将继续抓紧抓好国家货运机场、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三件大事”,加快建设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轻工陶瓷产业集群,拓展新空间、聚集新动力、聚焦智能化,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地承担起新时代重庆科学发展的荣昌使命,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殚精竭虑、竭尽全力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接落实“五大建设”“七大战略”“三大攻坚战”荣昌方案,加快完善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生产生活“保障网”,着力补齐教育、医疗、文化、生态发展“短板”,加快建设宜居首善之区,努力让荣昌人民享受有品质的生活。要准确把握荣昌新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形势任务,完善成渝城市群新兴战略支点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节点优势,主动推进长江经济带规划、成渝城市群规划实施,打造渝西内陆开放高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三农”优势,构建“村党支部+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三位一体农村工作体制,推动小农户与大农合有机衔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打铁必须自身硬,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始终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严守党的政治、组织、群众、廉洁、工作、生活纪律,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坚守共产党员精神家园,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锻造更加过硬本领,全面增强理论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群众工作、执行落实、驾驭风险的能力,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中的实干家。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南川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很突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积极把握、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始终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找准着力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既解决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又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建设“工业强区”,构建区域性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引领,以智能化武装现代制造业,重塑南川工业。加快建设30平方公里“一园四组团”工业园区,构建千亿级园区平台,培育壮大铝铜材料、精细化工、机械装备、食品医药和电子信息、新型建材、新能源“4+3”支柱产业。利用独特资源禀赋,把中医药产业发展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风过南川闻药香”的南川印象。利用“三线建设”历史优势,规划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基地。建设“旅游名城”,开启重庆旅游的“金佛山时代”。把握旅游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时代特征,坚持景区旅游与乡村旅游同步发力,构建“山、水、林、园、城”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金佛山景区景点品质,培育发展赏雪戏雪、休闲避暑、中医药养生、禅修文化、赛车运动等特色旅游项目,提升“十二金钗大观园”,实施“旅游+”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服务产品升级,形成旅游新的爆发点,让“佛山福地、大美南川”走出重庆、走向全国。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互联互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三变”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建设计划,全覆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田园综合体,让人们对乡村更向往。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鼓励城市资本下乡,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居民素质提升行动,组织开展“青年回村人才下乡”行动,培育农村人气,激发农村活力。建设“生态花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悉心守护绿水青山,让南川发展“绿”起来。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重点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筑牢渝南“生态屏障”。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集中打造古树茶、方竹笋、中药材三大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让绿色带来更多红利,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长寿区牢固树立和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寿特色卫星城和美丽乡村,立足西部地区重要综合性重化工基地、全国60个危化品安全生产重点区县之一的实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决策部署,始终将生态环保作为事关长寿发展的第一生命线保障线,坚持优生态、兴产业、富百姓有机统一,下大力气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长寿大地上。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几十年的产业发展告诉我们,要效益不要生态的产业结构不仅不利于地方发展,更谈不上“金山银山”。长寿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是着力优化生态格局。坚持一张蓝图一以贯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460.7平方公里,将国家级长寿经开区与长寿城区物理隔离,建成3.6万亩“两山一带”城市森林屏障,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二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三是着力严格环保准入。四是着力推进节能减排。五是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参与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作为重庆特大城市向三峡库区辐射的重要中继站,长寿区始终牢记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重大历史责任,坚决守住国家级经开区作为长江上游综合性重化工园区在优化升级过程中的生态环保底线。一是高质量建设基础处理设施。二是高标准建立五级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三是高强度推进风险应急排查。坚持社会齐治、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实践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长寿区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噪音等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聚力治“气”,确保让群众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二是合力治“水”,确保让群众喝到干净的水。三是全力治“土”,确保让群众吃到放心的食物。四是大力治“声”,确保让群众享受到宁静的环境。坚持严肃整改、扎实整改、有效整改,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引领者。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一些地方出现的生态环保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抓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生态环保问题历来是长寿的敏感点、焦灼点。长寿区坚持把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内容抓紧抓实抓好,工作得到中办二次回访组高度肯定。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梳理的12个重点问题已完成8个,其余4个正在有序推进。“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就璧山而言,全面落实十九大精神,关键在于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五位一体”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实现新的发展,具体而言:把“创新”作为“经济建设”的首要价值取向,促进“做大经济规模、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三者完美融合,积极投身“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坚持“创新+资本=新动力”经济逻辑,用心建好璧山国家高新区,推进“1+10”产业研究院体系建设,不断提高R&G占比。把“协调”作为“政治建设”的首要价值取向,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协调好方方面面,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主张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彻底清除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王”思想遗毒,当好政治生态的“护林员”,营造山清水秀的良好政治生态。坚持把“绿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价值取向,遵循“美丽中国”顶层设计,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精心调适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建好“秀美绿城、活力水城、文化古城”,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字号名片,打造低碳、便利、宜居、舒适的重庆“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坚持把“开放”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价值取向,扎实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发掘和梳理璧山千年文脉,把历史人文元素全方位植入城市,精心打造六旗乐园、汽车露营公园等文旅融合项目,推进全域景区建设,培育文化旅游增长极,实现城市建设从偏重物理层面向追求文化层面提升。坚持把“共享”作为“社会建设”的首要价值取向,谋划乡村振兴计划,围绕“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多要素联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道行致远,不忘初心。我们坚信,惟有认认真真学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一心一意用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抒写璧山发展新篇章。首先要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目标,围绕补齐补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兼顾农村与城市,把水源、防洪作为重点投向,调整“十三五”规划及系列专项规划执行、编制思路,校正发展方向和路径。第二,要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论断,认清我市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既有城乡、地区之间水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存在水资源、水灾害、水安全与水环境、水生态等新老问题交织,需要继续保持纵深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定力。第三,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方位,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建设管理改革齐抓、速度质量效益统一,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好民生牌。把生活生产用水作为重点保障,统筹实施水利扶贫行动和深度贫困乡镇水利扶贫攻坚行动,让贫困人口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念好发展经。坚守水利工作底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水利,补齐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水利短板。加快渝西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中线大宁河调水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用3年时间建设100座水库,基本形成城乡供水水源保障体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集中或分散式供水方式,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谋划建设100万亩长江经济带柑橘产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发展水经济;开展38.4万处农村集体水利资产确权登记,探索农村集体、农民个人水利资产产权入股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形式。践行人水和谐理念,算好生态账。立足供水管理,发挥水的约束引导功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刚性约束,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水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强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监测监管和水资源涵养保护;合力推行河长制,近期以农业、工业生产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解决“水脏”问题,远期以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功能修复为重点、解决“水浑”问题。贯彻深化改革要求,走好创新路。大力发展城市水利,以节水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支撑,坚持防洪与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结合,水系整治与滨河绿化、建设宜居环境结合,水利建设与挖掘水文化、打造城市景观结合,探索“水带地升值、地生金养水”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推动实现水工程一体化布局、水资源一体化利用、水管理一体化统筹、水问题一体化解决,把水利项目建成生态涵养、水源保护和环境美化工程。